夕阳下的内盖夫沙漠,迪莫纳核研究中心静静矗立。这座1958年由法国协助建造的设施,对外宣称从事“农业研究”,却常年禁止外界靠近。
当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核查人员试图进入时,竟被持枪警卫挡在门外,还被野蛮驱赶离开——这匪夷所思的一幕,正是以色列“核模糊”政策的真实写照。
图片
以色列的核武之路始于建国初的生存焦虑。首任原子能委员会主席恩斯特·戴维·伯格曼曾直言:“核弹将确保我们永不重蹈待宰羔羊的覆辙。”
1958年,内盖夫沙漠深处的迪莫纳基地破土动工。美国1960年的机密情报已判定这里藏着钚处理厂,但肯尼迪政府最终选择沉默。
到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爆发时,以色列已秘密组装出首枚核弹。1973年赎罪日战争期间,面对埃及叙利亚联军攻势,以军更将13枚核弹装上战机,中东首次濒临核战边缘。
图片
最戏剧性的泄密发生在1986年。技术员莫迪凯·瓦努努将迪莫纳内部照片交给英国《星期日泰晤士报》,首次曝光以色列年产40公斤武器级钚的能力。摩萨德随即在意大利将其绑架回国,判处18年监禁——用铁腕封住了核秘密。
“不承认、不否认”的核模糊政策,实为精妙的地缘博弈。既让周边国家笼罩在核威慑阴影下,又规避了《不扩散核武器条约》(NPT)的约束。作为全球仅有的五个未签署NPT国家之一,以色列成功躲过国际核查。
图片
2025年6月,伊朗外长阿拉格奇在联合国舞台捅破窗户纸:“以色列拥有90枚核弹头,而整个中东再无第二个拥核国。”卫星影像更显示,迪莫纳基地近五年持续扩建,疑似新建钚生产堆——核武库仍在扩容。
更惊人的是西方情报界共识:以色列核弹数量已超越中英法等国,起码有400枚左右。
面对这个“房间里的大象”,联合国并非毫无行动。2022年联大以152票通过决议要求以色列销毁核武,却遭美以等5国反对;2010年NPT审议大会更点名呼吁以国接受核查,结果美国副总统紧急致电埃及施压删改条款。
图片
症结在于权力护城河:安理会若有制裁动议,美国必动用否决权;NPT机制对非缔约国毫无约束力。
这种袒护催生赤裸裸的双标——伊朗铀浓缩刚达4%便遭军事打击,而手握大量核弹的以色列却安然无恙。金砖国家一针见血指出:“中东无核化的钥匙,在以色列核武库手里。”
迪莫纳基地的哨塔仍在沙漠中兀立,如同国际核秩序的讽刺图腾。当伊朗纳坦兹核设施在空袭中化为焦土,以色列的钚反应堆却在西方默许下悄然运转。
图片
核模糊的本质是特权游戏——五十年间,这套“看不见的核弹”既震慑了对手,又躲过了制裁。然而中东的核扩散火药桶已被点燃:沙特启动铀浓缩,埃及重估核计划,土耳其扩建研究堆...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